1TB内存差价已达4000元,存储涨价的“压棍”送给
作者:bet356体育官方网站日期:2025/11/06 浏览:
内存并不处于“黄金”市场,但成本增加的压力确实落在了手机厂商的身上。近日,多家手机厂商相关负责人纷纷发声,称当前零部件成本已提前,尤其是涨价和存储波动。甚至有厂商表示,“看到明年的成本预估,有点吓人”。 11月5日,群智咨询半导体分析王旭东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,存储设备成本约占手机硬件成本的10%-20%。存储涨价浪潮导致中高端机型普遍涨价100-500元,部分不同存储产品的手机价差已达3000至4000元。以LPDDR4X(4GB)为例,2025年第三季度环比增幅达到30.4%。其他DRAM产品今年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。2025年第三季度,环比涨幅超过20%。”王旭东表示,部分手机型号如果不调整价格,将面临破产风险。内存涨价即将到来。LPDDR是手机中常用的器件,主要用于临时存储手机运行时产生的各种数据,包括系统程序、视频缓存等。在社交媒体上,近一个月来,关于“内存比黄金还粗糙”的讨论居高不下, “2TB版本的iPhone 17 Pro Max比1TB版本贵了足足4000元。” “在Android阵营,价差普遍从256G到512G拉大到500-600元。”有买家连夜查看电商平台价格后表示,“存储自由”已经成为一种奢侈。王旭东告诉记者,原因是在本轮存储市场的价格波动中,存储自由度已经成为一种奢望。前期涨价主要是由于LPDDR4X逐渐退出市场带来的连锁反应。这一因素直接带动了存储产品价格的上涨。 2025年第四季度,服务器需求大幅增长,市场对两类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,利润最大化,存储工厂将生产资源和研发重点转向利润率较高的HBM和SSD产品,导致LPDDR4X/5X和UFS供应减少,价格上涨。”在王旭东看来,为了平衡成本和利润,手机厂商提高了不同版本存储的价格,弥补了存储的压力。通过引导用户选择大存储版本来提高存储价格。例如,红米K90的12GB+512GB和12GB+256GB标准版的价差从400元提高到600元,价差OPPO Find X9、Vivo X300等机型的12GB+256GB和16GB+512GB版本之间已经达到了900元。对此,部分手机厂商负责人曾对存储涨价带来的影响做出了积极回应。IQOO产品副总裁罗峰表示,屏幕和存储涨价不仅会影响新品上市期间的价格,还会影响其整个生命周期的销售和备货节奏。 “这是行业通病,我们很难控制价格走势。” Realme副总裁、中国区总裁徐起表示,今年整个市场面临着更多的成本压力和竞争。由于装修的增加,成本也随之增加。 “我们希望确保我们在健康的公司运营状况下提供产品,因此这一代产品的定价相对于上一代产品将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。上一代产品,但市场最终还是会优先考虑产品力。” “目前,内存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涨价,而其他零部件则呈现季节性波动。 “近期,其他厂商在这方面也有一定的定价压力,这是一个确定性的趋势。”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表示,目前的策略是在限额内制定最有诚意的价格,同时通过扩大用户群来分担研发和定制成本来应对。但提价压力仍在加大。据供应链消息,三星、SK海力士、美光等存储主力厂商计划在第四季度进一步上调内存价格,涨幅高达手机内存使用的LPDDR4X和LPDDR5X将继续涨价,群智咨询预计,今年第四季度LPDDR4X价格可能继续环比上涨10%-15%。月。明年,低产能产品的价格预计全年将保持坚挺。随着大容量产品迁移至LPDDR5X,下半年价格可能会有所缓和。 LPDDR并不是唯一一种用在手机上扰乱终端市场的技术。在消费类电子产品中,笔记本电脑所用DDR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,甚至达到了六到七倍。据民生证券研究所整理的存储价格更新表显示,从年初到11月5日,4GB版本DDR4上涨了150%,而8GB和16GB版本则上涨了628%和743%以上,较之前的行话涨幅通常在10%以上。价格方面,DDR4的16BG价格为每条26.90美元,几乎是8GB的三倍。 “我们预计2026年上半年存储产品的价格将继续上涨。2026年下半年,随着原有存储产品的发布,存储产品的价格将继续上涨。”“随着产能的增加和终端库存水平的增加,存储产品价格的上涨势头可能受到遏制,涨价幅度有可能放缓甚至持平。”王旭东表示。这意味着包括手机、电脑在内的终端产品仍面临较大的涨价压力,且这种压力将持续一年多。但在价格高度敏感的消费电子市场,大幅涨价并不容易。“显然,手机厂商的产品价格可能会进一步下调,影响产品的大众化版本,影响销量和利润。 ”IDC中国研究经理郭天翔告诉记者,成本压力让大家对现代技术变得保守。一些手机厂商也因为配置问题而受到质疑。此前,有用户表示,一个人15“把配置”从2K屏降到了1.5K,并取消了与哈苏在影像方面的合作。低于0% 过去,手机厂商主要集中在3000元以下的价格区间,并专注于线上渠道,1000元至2000元市场较去年上半年同期下降约2.5%,2000元至3000元市场份额也较往年下降约3%。 “但从制度角度来看,长期以来,手机厂商仍然要在‘提高价格保护利润’和‘降低成本保护竞争’之间做出艰难的权衡。 ”王旭东表示,如果为了控制厂家而选择超低端车型降低规格,消费者就会通过多元化直接减少消费者。文章来自第一财经)返回搜狐查看更多
相关文章